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中欧体育网络新闻精选(九篇)

日期:2024-03-30 20:02 / 作者:小编

  中欧体育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1]。

  网络新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和应用,公众参与度的提升,网络新闻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目前网络新闻面临着严重失实的问题,成为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试从浅阅读时代受众浅阅读习惯,网络新闻转载泛滥,把关人角色定位不明三方面对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新的探析。

  浅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概念,指的是不深入细致的阅读方式,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不做精神和思想的深入探究和分析[2]。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具有碎片化、快餐化、跳跃性的特征,是“快餐”文化的典型表现。人们习惯于获取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信息内容,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更多的新闻侧重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新闻内容呈现快餐化;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少塌下心来阅读新闻,大多停留在“浏览”层面,新闻阅读往往一目十行有选择的阅读文章部分内容,则表现出新闻阅读跳跃性的特征。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细致阅读文章,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让人们的阅读失去方向。因此,人们通过微博、手机报等多种手段,迅速享用海量信息,产生信息的满足感。浅阅读成为当下人们普遍采取的阅读方式。但是,浅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受众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观性原因。

  首先,浅阅读时代,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3]。这种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阅读,让受众的阅读带有主观性,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标题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偏听偏信,以偏概全,还有可能成为谣言的帮凶,助长谣言的泛滥。最终造成原本真实的新闻源经过多次的主观改造最终变成了完全失实的新闻。

  其次,浅阅读时代网络新闻的碎片化,也是造成新闻失实的另一原因。浅阅读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者为了顺应受众浅阅读方式,往往将一个整体的新闻事件“打碎”, 阅读出现了更多的非连贯性和碎片化,这些对于完整准确理解一条新闻、认知新闻事实的原貌都有不利影响。一些网络新闻的浏览者往往被各种链接左右,深陷其中,失去了阅读的专一性和自主性,到头来不知道自己阅读的新闻到底是什么,主要事实信息是什么[4]。片面的突出夸大人们感兴趣的新闻点,甚至只写人们关注的方面,用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新闻的失实。

  迅速及时的特性使得网络浏览新闻信息的人数占了很大的比重,网络新闻方式显然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但即使如此,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不升反降,备受诟病。从韩寒被结婚到金庸被死亡再到李宇春整容死……网络新闻制造了许多虚假新闻,让原本不堪一击的公信力变得岌岌可危。造成人们为求新闻“真相”,而诉诸于传统媒体的局面。这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悲哀,也是网络新闻线]。造成网络新闻的附属地位主要由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网络新闻的新闻源复杂,极易造成源头失实。网络新闻的新闻源既来自传统媒体又有商业网站的信息还有个人的消息。由于网络新闻的来源渠道广泛,也难免带有异性的随意性,并导致网络新闻的失实[5]。而这种报道往往集中于社会新闻,网络新闻编辑为了获得高点击量、满足读者的猎奇性和趣味性,盲目转载新闻,大肆夸大标题,形成文不符实的“标题党”。既在无形中降低了网站的公信力,又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另一方面,网络新闻盲目转载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非专业的网络采编团队。网络新闻的采写编团队很多没有受过基本的新闻素养培训,缺乏新闻意识,只是盲目追求新鲜及时的“快”新闻、刺激性报道。与传统媒体不同,他们的业务重点不在于采写而在于编辑,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将最新的报道更换标题转载到自己的网站上,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不去仔细审读,没有起到把关人的作用,最终造成网络上虚假新闻泛滥的局面。

  这两个方面造成了网络新闻的格调不高,阅读性不强,成为了各种新闻的转载基地,缺乏深度思考和原创性,使得网络新闻漏洞百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前抬不起头,亦步亦趋,处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新闻源真实性无法保证,新闻采编团队素质无法提升,网络新闻只能陷入“转载——失实”的恶性循环中。

  “把关”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是指“把关人”(新闻编辑)在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对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所作的选择和取舍。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线]。因此,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即新闻编辑担负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与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相比,网络新闻的把关人并没有真正起到新闻把关的作用。网络新闻的编辑往往集采写编于一身,由于掺杂了编辑过多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关人对网络新闻进行随心所欲的自由阐释, 并且这种诠释通过网络迅速得以传播[6]。这种随心所欲导致网络新闻的把关人为了利益最大化而放松了把关,使得很多把关人形同虚设,把关由事前把关变为了事后监督,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对自身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网络新闻把关人的网络编辑选取稿件往往以新鲜性、刺激性作为稿件选取标准,最大限度吸人眼球获得高点击量。道德标准、人文关怀、实事求是的稿件选取的传统标准被弱化甚至摒弃。再经过网络上“乘数效应”的迅速传播,一条失实的网络新闻便被堂而皇之的 呈现在大多数公众面前。

  另外,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传者和受者双重角色。当人们、转发信息时,要对自己的言论和转发产生的后果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网民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担负起把关人的角色,对自己的言论把关,对自己转发的信息负责。而现实情况是,广大网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把关人的角色定位,享受着信息和获取的权利,却没有履行对自己言论把关负责的义务。

  把关人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得网络上应当担负把关责任的人忽略了自身的职责,放纵新闻失实的发生,造成网络上侵权事件频发,网络公信力备受挑战。因此,要明确把关人自身的角色定位,同时也要明白,网络媒体属于大众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对公众负责,理所当然地担负着为受众“把关”的责任[6]。

  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公众接受新闻讯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放任网络新闻失实报道继续发展,其影响不仅是造成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下降,还有可能波及整个新闻行业。因此,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刻不容缓。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或许会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新闻失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唐励.浅阅读时代报纸编辑的把关人素养[J].中国出版,2011(14).

  [3] 彭敏,江帆等.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N].人民日报,2010-08-23.

  [4] 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

  首先,这两种新闻编辑方式虽然所用的途径不同,但是这两者的编辑程序是相同的,报纸编辑采用线下的途径,对新闻素材进行编辑,往往会对新闻素材进行组织,然后进行选择,再对其进行修改,还有对其版式进行一系列的设计等等。报纸编辑对这些素材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同时对这些素材的质量进行甄别筛选,最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网络新闻编辑是采用线上的途径,相比较报纸新闻编辑就多了一些内容,线上的网站和网址,以及线上新闻的多媒体编辑,主要指一些音频和视频,但综合来看,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在新闻素材的处理流程上是一致的。

  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还有一点是一致的,它们两者的编辑目标是一致的。网络新闻编辑通过线上平台,采用一系列的互联网技术,助推了新闻的线上传播,改变了一部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即使如此,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的编辑目的还是一致的。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都是在不断的改良其新闻的传播方式,它们都在致力于让新闻的传播更加的便捷,这能让读者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最后,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都是想打造一个让社会和读者都满意的新闻传播平台。

  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两者一个是线上一个是线下,虽然两者在对新闻素材的处理流程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两者不同的路径就会导致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同。

  网络新闻编辑因为是在线上,所以受众采用线上浏览的方式,这就要求网?j新闻编辑出来的内容能对读者有一定视觉效果的冲击力,能够吸引到读者。网络新闻编辑就要对其新闻素材的视频、文字、动画等进行专业化的操作,使其能够达到吸引读者,提升读者的网页浏览感受。而报纸新闻编辑因为是线下途径,所以相比较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比较简单,只需要对所要采用的新闻素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编辑即可。

  网络新闻编辑采用线上这种途径,根据这种途径的特点,以及网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来进行新闻标题的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的标题一定不能过于复杂,一定要简明扼要,既起到点明主题,总结整篇新闻稿的效果,又看起来短小精悍。网络读者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的忠实度相对报纸新闻编辑来说是较低的,网络读者很有可能被一个一眼就浏览完毕而且又很有意思的标题所吸引,进而进行浏览整篇新闻。反之,一个繁琐冗杂的标题在网络读者较快的浏览速度之下很容易被忽略。但是报纸新闻编辑就不同了,因为报纸新闻采用纸质发行,相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读者忠诚度要高一些,所以报纸新闻编辑可以采用归纳总结较长一些的标题。

  网络新闻编辑因为采用线上的传播方式,所以要针对线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舒适度,在文字处理方面尽量不要采用过长复杂的修饰句子,同时尽量避免使用一些繁体字或者生僻冷门的文字,因为线上读者要长时间面对屏幕,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在文字编辑上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文字编排,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和报纸新闻编辑类似的新闻叙述方式,照顾线上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化使用,要使整篇新闻稿能很快的被读者所接受。

  在新闻稿中插入图片是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新闻编辑都会采用的一种手段,新闻稿中插入图片,能够很好的帮助读者来理解新闻稿的内容,但是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中插入图片进行编辑的内容和报纸新闻编辑在新闻稿中插入图片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稿中只是简单的插入图片的话,那么在线上就不会有很好地效果。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稿中插入图片时要选择和新闻内容以及和插入的图片契合度都很高的音频以及视频,这样才能够激发线上读者的阅读欲望以及阅读兴趣。如果仅仅是和报纸新闻编辑新闻插入图片采取的操作方式一样的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报纸新闻编辑采用纸质的传播方式,在新闻稿中插入图片的操作就相对简单一些。

  无论是网络新闻编辑还是报纸新闻编辑,在正式之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查才能正式。相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报纸新闻编辑在新闻内容审核方面会更加的严格,流程也相对会更加的规范,所以报纸新闻编辑相比较网络新闻编辑出现新闻事故的概率要小很多。相对的是网络新闻编辑,因为网络的开放性缘故,网络新闻编辑的门槛也相对低很多,网络新闻编辑的新闻内容也参差不齐,加之一些新闻监督的相对缺乏,一些不法内容或者不实言论就会在网上出现,导致一些新闻事故的出现,所以针对网络新闻编辑,所要做的审核应该提高严格度,应该严格把关网络新闻编辑的新闻内容,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这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网络读者监督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才能把好这道关。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网络新闻倍受大众青睐。

  网络新闻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新兴学科。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但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新闻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现在高校已经出现网络新闻专业学科,但关于网络新闻的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而且网络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浅薄、虚假,特别是普遍存在的新闻失实现象受到人们的诟病。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标题上。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尤其如此。由于各条标题的颜色、字体基本相同,内容要在二级页面上才能看见,所以标题在网络新闻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就必须制作一个好的网络新闻标题,让网民一见钟情,提高阅读兴趣。而为了吸引读者,一些网站就会过分追逐对新闻标题的修饰,有时甚至断章取义。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报道更易出现失实报道,究其原因,是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笔者主要从网站、网站把关者和受众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媒体更易发生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随着各大媒体的异军突起,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我国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跟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竞争外,网络媒体还要跟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相竞争。这样的市场环境威胁着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为新闻失实报道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和温床”。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网络媒体都把提高新闻数量作为获胜的法宝。的新闻数量越多,网站被点击率也会越高,因而网站的效益也就越高。为了追求效益,不少网站都致力提高新闻的数量,也顾不得新闻的真实性了。因而网络媒体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忽视了新闻的质量。

  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无处不在。以报纸为例,把关人是总编和各版的编辑,他们负责筛选新闻、检查新闻内容、最后决定新闻。然而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是谁?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不良信息满天飞,一些媒体记者以此为信源,造成以讹传讹。如何把关是一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目前情况下把关人这个角色正在日益淡出。

  而恰恰是由于把关人的淡出,导致每一个匿名受众都有可能会把参与交互看成是新闻的一部分,也把对传播与再传播的参与看成是一种对新闻资源的良性开发和利用。即使有把关人,把关人也承受着网络新闻海量性和有效把关的矛盾。通常在新闻网站中,网络编辑经常被认为成网站的把关人。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

  网络新闻内容来自于广大网民,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新闻”。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受众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网络上信息,我们无需表明身份,网络上受众的参与成为一种符号。通过网络传播,一条信息很多时候会被不止一个或者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千百人的匿名接力传递。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终端文本、声音、图像、标题包括细节的精细程度,都有可能会遭到折射和歪曲―――而这些折射和歪曲,难免有一部分是主观故意的。

  网站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新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被看作新闻传播的“第四媒体”。无论是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新华网、千龙网等新闻网站,还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网站,新闻都勿庸置疑地处于“排头兵”的位置。新闻质量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一个网站的点击率和美誉度。笔者认为,要想摆脱新闻失实,只有政府、网络媒体自身和网站新闻从业者三方面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网络新闻失实。

  政府应建立网络新闻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法规建设。目前,针对网络媒体从事新闻业务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已经出台了很多。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等。虽然这些条例已经颁布了多年,但是仍然有大量网络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而专门的新闻法也并未出台。学界和业界一直在呼唤新闻法的出台,希望它能够为各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在内提供法律上的保护,特别是能把网络新闻业务纳入正轨。

  魏永征先生说过:“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因此,在加强新闻法律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网络诚信,完善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要大力开展网络诚信教育,认真落实依法诚信办网,积极倡导文明诚信上网,加强网络诚信长效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网络新闻发生失实报道,主要的责任在于网络媒体自身。为了防范网络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网络媒体自身要做到自强自律。网站要严格自我约束和防范,建立健全一套新闻信息采制的审查把关制度,使信息把控贯穿于新闻的策划、采编、、全过程。网络新闻采编和行为,要实事求是,力戒哗众取宠,添油加醋,节外生枝。另外,笔者在以往的经历中发现,目前从事网站新闻传播的从业者很多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的,他们没有经过新闻专业训练,甚至连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新闻职责神圣”的认识和对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感,随意对稿件进行删改,使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业务规范,定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课的训练,让他们提高自身的新闻职业道德。

  同志说过:我们的新闻事业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新闻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就网络媒体来说,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且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同样得看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新闻主要是指互联网、电视台、电台、报纸等,经常应用的一种信息传播与社会记录的反映时代文化的综合体。新闻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新闻专门指消息,而消息是用来概括叙述的一种方式,在文字的表述上注重简明扼要,能够及时迅速地将国内外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广义上,新闻除了要发表广播、报刊、电视上的相关评论以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范畴,如速写、特写、消息、通讯等。而正是由于新闻信息传播媒介的存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条件下,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给新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性问题与挑战。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深度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给新闻文化造成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主导权只是掌控在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手中。主要通过收集群众所提供的一些新闻线索,由新闻媒体记者参与现场进行新闻走访与调查,由新闻媒体的后期制作将零散的新闻事件,通过技术手段制作成完整的新闻内容,待新闻栏目制作审核通过后,再向广大的受众进行展示。这种传统的传播形式中,群众只是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并不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而在新时期的网络新闻传播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是以社会大众为主体,大众可以自主地进行新闻平台的操作。当群众发现新闻线索后,就能够自主跟踪,将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的检索与。而对于较为隐私的新闻事件,群众可以行使自己的主导权,可以选择与不。因而,在由群众为媒体主导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下,新闻事件更加具有实时性、多样性与真实性。同时,新闻文化也在这一新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下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主观新闻文化向民众文化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大众化的新闻文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其主要的传播媒介包括广播、报刊、电视。在传统新闻传播时期,受众只能够通过收听广播、阅读报纸与杂志等刊物、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来获取信息。而这些传统的新闻传播途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较强的限制性,无法为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新闻传播服务。而新时期的网络新闻传播,则完全与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不同,它能够为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新闻传播,受众可以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各大门户新闻网站等,利用多途径的传播媒介进行新闻信息的实时检索与观看。甚至网络新闻传播媒介,能够与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介进行实时的连接,让受众能够实时掌握世界各地最新的新闻信息。基于网络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文化变得愈加多样化与时效化,能够为广大的受众提供更为新鲜的、丰富的新闻文化。

  无论是传统新闻传播中的报纸,还是广播电视新闻,都是由官方组织的。同时,要通过相关专业人员对新闻信息进行编辑与后期制作,才能够定稿,然后。传统的新闻传播要经过细致且复杂的技术处理过程,才能够进行最后的批准。整个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都必须严谨、细致,格式必须统一规范。在新媒体时期,网络新闻传播逐渐盛行。更多的受众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中。众多非专业人员也不断参与到新闻信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中来。正是由于这些非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新闻理念,他们在制作新闻时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手法。因而,新闻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很多风格迥异的新闻信息不断被受众所关注。还有一些注重语言的表现,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上增添了更为形象的语言化。这种不拘一格的网络新闻传播风格逐渐映入受众的眼帘,使新闻文化逐渐向着特色化发展,让新闻文化整体的风格更具个性化效果。

  在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下,多数新闻媒体人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进行新闻事件的播报,为广大受众展示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正面意义的新闻事件。新闻文化其内在的特征是积极向上的,能够激发出人们的真善美。在网络新闻传播下,由于广大群众不能够切实考虑他们的新闻是否能够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作用,更没有考虑到一些比较隐私的社会事件被曝光后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因而,一旦对社会不利的新闻信息被群众曝光,以及社会阴暗面事件的频繁曝光,将会导致群众的思想与情绪发生变化,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更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

  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逐渐被替代。但是,随着网络新闻传播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传统的新闻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此,新闻媒体行业只有深度研究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新时期新闻文化的构建,实现新闻媒体行业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1]黄伟.试论目前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所带来的冲击[J].新闻传播,2012(03):96.

  [2]梅力雪.网络新闻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2011(10):281.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特征,一条旧的新闻报道显然对读者没有太大意义。在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下,通常一个新闻事件由采写到刊印再到读者手中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滞后,这往往要几个小时到一天不等。而在网络融合新闻模式下,一个社会突发事件或新闻素材经过采写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马上被出来,省略了刊印及投递等中间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通常新闻事件一经发生,相应的新闻报道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可以被到网上,并被受众知悉。

  传统新闻模式下,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往往较小。对于那些地方性较强的新闻事件,通常只有当地的新闻媒体加以采写和报道,而其受众往往也就是当地的读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在网络融合新闻模式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高覆盖率,一条新闻报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数量十分庞大的读者所关注。而读者和受众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地方,而是全国各地的读者都可以获得相关方面的新闻信息。

  互动参与性是网络融合新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传统纸媒时代,一条新闻报道的读者反馈通常只能以信件或电话等形式进行,具有事后性且十分不便。在网络融合新闻的情况下,读者的互动参与将变得十分容易。例如一些新闻媒体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主页,随着某一新闻报道的进行,读者可以随时在线发表提问或看法。这种网络融合新闻的互动性,既增加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克服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某些不足之处。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中欧体育,“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是一个集聚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特点的全新而独特的整合性媒体。面对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网络编辑必须对信息进行整合、建构,为各层次的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达到质与量的和谐统一。抢到独家新闻,对于网站来说是提高点击率的最佳办法,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复制与更新的便捷使得新闻信息的垄断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网络媒体要追求独家新闻,就要转变传统观念,对网络新闻的“原创性”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原创性”更多的体现在网络编辑的创造性眼光和整合能力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网络时代,谁的最迅速,谁的眼光最独到,谁编辑的新闻更具特色,谁就能赢得受众的青睐。

  由于网络新闻是在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在它的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新闻采编人员,还需要相应的网页设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采编人员负责新闻的采写、编辑、整理、核实,网页设计人员负责网页的设计、图片的修整、专题结构的设计等,技术人员则确保该专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通过多个层面的联动,同时推进,以最快的速度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建设独具特色的新闻网站。

  品牌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受众在情感上的依赖、在行为上的忠诚,是媒介形成公信力,维持媒体持续发展的长足性力量。在网络新闻传播中,雷同、肤浅和抄袭等“千网一面”的趋同倾向暴露了网络媒体“速度与量”的浅层次竞争。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网络新闻的管理应克服“同质化”,向凸显个性魅力、不易被复制的“差异化”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栏目,是网络媒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于品牌栏目的塑造,要把握好两点:一是“人无我有”,即自己网站拥有的,而别的网站没有;二是“人有我优”,即别的网站拥有的,但自己网站能够胜出。目前,在网络媒体中已有不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比如,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红网的《红辣椒》等等。

  在传播活动中中欧体育,把关人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他认可的信息才能继续流通,否则就只能呆在门外。而新闻记者作为原创新闻的直接生产者,网络新闻记者素质的提高当然对网络新闻原创性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网络新闻记者的努力,再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也不会自动孵化出优秀的原创新闻作品。所以,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提升新闻职业素养,强化“把关人”的理念,严格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确保网站内容真实。在新闻上,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原则进行。要有职业责任感,不因商业利益而失去职业操守。对于论坛、博客等信息平台的把关要掌握好“度”,在构建信息平台的同时,网络媒体要注重对信息的管理,特别要注意对受众信息的引导,提高对信息的整体掌控能力,充分体现出网络公平开放的特点,既不能管制过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确保受众的表达自由,争做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建设者和捍卫者,承担起记录历史和引导舆论的责任。

  面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及无限性,网络新闻媒体不应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的“搬运工”,而应在广泛吸收信息、拓展信息范围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对网络信息进行有序的、合理的、创造性的整合工作,自觉排斥那些会给社会和读者带来负面效应的虚假信息,把已经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加以归档,并尽可能地加以记忆,以便根据需要随时调用。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突显出了内容更加细化、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趋势。

  标题的整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编辑整合。首先,对动态新闻标题的整合,要把握好栏目的建构。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将各网站上有内在联系或相似内容的文章纳入本网站,作为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特设的专题总汇;第二,编辑在处理单一新闻时应当将其相关事件报道和同类事件报道联系起来,通过编辑的筛选,形成以时间为主轴的标题流,让受众对新闻的前因后果走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第三,对同类新闻标题的处理上,需要编辑在深刻了解新闻本质的前提下,逐个对新闻标题进行二次创作,让它们在时间的纵向排序后,有一个逻辑性的横向排序。受众可以顺着编辑引导的思路轻松地完成内容的阅读。还应当明确的是,网络新闻标题首先应该简洁明了,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接的、实实在在的把主要新闻事实说出来。其次,鉴于网络新闻海量、可存储性的特点,标题必须是一行。例如:新闻广播稿件(《凤翔县五措并举,推进“一村一品”上档升级——访凤翔县县长景东成》,在网络版发稿时只用《凤翔县五措并举推进—村一品上档升级》作为标题引来读者的注意。同时,标题还要求新求活,富有内涵,努力把一行标题做出报纸多行标题的韵味,作为吸引“眼球”的门径。例如新浪网一月份的“3名歹徒劫杀出租司机后饮弹自尽疑系事先约定”、“穗保障房住户乱吐口香糖可能被收房”等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引来不少点击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互动的整合。跨媒体互动是网络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手机报等媒体之间的互动,在传播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是报网互动。以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和沈阳电视台新闻中心《沈视早报》进行的合作为例。双方的合作不同于简单的内容交换,而是进行内容的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这个合作产生了很好的媒体叠加效应。网站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线索,并及时把进展情况反映出来;报纸则通过记者的采访调查,弥补了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这一缺陷;网站还以其海量的优点,通过整合各渠道信息,对同一事件作出更详细的报道,弥补了报纸版面有限的缺陷。网络媒体通过与报纸的合作,提高了网络编辑的新闻整合能力,包括新闻整合过程中的舆论引导水平和能力,增强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网络互动形式比较多样化中欧体育,如发表评论、互动直播、投票评选、网友调查等形式,网络编辑在日常的新闻整合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得到网络独有的资源信息。同时,与网友交流、与网站互动,在交互中,网络编辑也可以发现些网友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网友们利用网络空间针对话题再交流看法,这时,如果编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话题的社会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话题的社会影响,不妨把网友的想法纳入自己的视野,对网友所提供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成稿后再推荐给网友。这类稿件的整合纯粹是网络互动的产物,必然深受网友欢迎,其传播效果定是不同凡响,影响深远。

  内容的整合。这是网络编辑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将信息所包含的延伸内容挖掘出来,以实现信息增值。网络新闻的整合不仅是靠纯文本内容来提升,网络技术给了我们太多的创意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综合运用图表、照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现形式,丰富网络新闻的网页“语言”,多侧面、多角度表现网络新闻主题,让表现形式为新闻内容“说话”,也能增强网络新闻的整合力,达到提升新闻内容的效果。网络新闻编辑除了发挥“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的作用外,要根据其传播载体的特殊性,在宣传工作中体现信息繁而不乱,内容海量但不失特色,专题专栏等报道及时的同时富有新意,这些都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强化“资源整合”职能,对新闻进行筛选、梳理以及标题的制作;二要做好“策划”工作,理清阶段性、专题性、即时性新闻的策划思路,做到有新意、稳定与动态的统一、反馈和交流的满足,才能在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立于不败之地,弥补其他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缺陷。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凭借着这一开放的平台慢慢步入了主流新媒体行列。而网络视频新闻是其中的重要模块。本文把网络视频新闻定义为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以视频为载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公共参与式新闻为理论依据,解析互联网视频新闻的现状,从电视新闻媒体和中国政治的角度分析视频新闻的意义,并提出视频新闻所出现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从2008年开始,网络视频慢慢步入了主流新媒体行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到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年增长率18.1%。[1]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渠道,媒体价值快速增长,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易观国际的《2010年第1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第1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收入为3.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2.2%。[2]

  网络视频已经是互联网中的一个大的市场模块,众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进驻到网络视频业中,而在网络视频发展得如火如荼时,网络视频的重要一块,网络视频新闻,也在不断扩展之中。

  说到网络视频新闻,首先要将其区别于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所说的现代电子技术,指的是以电视台和电视为主体的技术。

  而网络视频新闻则是借用了另外一个技术平台和渠道,即互联网技术。网络视频新闻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以视频为载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网络视频新闻在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时,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如新闻的采集加工可以由网民自己完成、新闻碎片化形式的传播和大众的评论分享机制等。

  目前,主要的视频新闻类型包括:公民的新闻以及传统媒体的视频新闻。由于目前关于“公民视频新闻”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笔者姑且把公民的新闻称之为“公民视频新闻”。正如媒体从报纸发展到电视,公民新闻从最初的图文信息到现在的视频传播,这一轨迹背后反映的是技术和理念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3]

  公民视频新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以下几种:公共领域,亲身经历,主动调查,刻意策划,视频合成。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网络视频新闻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即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传播。而这一个传播载体使得网络视频新闻具备了互联网新闻的重要特征。由此,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公共参与式新闻”。“参与式新闻”是美国新闻界近两年刚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英文中“Participatory”的含义是“提供参与的机会的、供人分享的”,这里是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4]“参与式新闻”与以往的政党新闻、现代新闻、公共新闻等最大的区别是“参与”,即公众可以参与到新闻的采集、、讨论与传播中来。以往的新闻形式不论媒体多么重视公众的自主力量,仍然是以媒体为主导,公众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参与式新闻却打破了这一个垄断局面,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现今的互联网中,公民参与到新闻事业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新闻评论:跟帖、首发评论、回复、转载;草根报道:BBS、图文博客和视频博客报道;另类编辑:链接、排名、分类和参与式编辑;核查事实:发动网络搜索调查。

  而网络视频新闻正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参与式新闻。网民可以通过自主拍摄视频的方式进入到草根报道的行列,传播更多的新闻信息,也可以在视频下进行不断的跟帖、评论、回复,或是通过转载分享到更多的地方。这种公共参与的机制是其区别于传统新闻传播手段的一个重大突破。互联网的勃兴为公共参与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网络视频新闻的公共参与有其特征:

  首先,公民参与视频信息传播,打破了电视媒体对信息源的垄断。在网络视频新闻快速发展时,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者和接收者发生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不是单纯的接收者,他们也能拍摄视频并上传,成为了传播者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公民报道者,形成了“自媒体”。电视媒体对视频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其次,公民通过视频的合成等方式产生新的意义。网络视频新闻中有一部分是公用传统媒体的视频材料加上其他元素而形成的新的视频,并由此而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对电视媒体的话语权的挑战。

  再次,参与视频新闻讨论,形成舆论。公共参与不仅是指拍摄视频,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参与讨论,通过网民的论争和意见整合形成舆论,进而使传统媒体介入到事件中来,引起政府关注,促成事件的进一步解决。这一批新意见阶层的舆论力量不可小觑。

  最后,新闻视频的“社会化分享按钮”能凝聚更大的网民力量。[5]网络力量在新闻视频上的发挥并不仅限于视频并参与讨论,其中有一个更加强大的传播力量,则是分享与转发。现在,80%大型视频网站已经加上这种“社会化分享按钮”,一经点击,就能把视频分享到各种交友社区等。如一键转帖到开心网,人人网,QQ空间,新浪微博等。分享的力量是巨大的,经由网民的转发能够凝聚更强大的舆论力量。

  公民参与式新闻的传播手段也经历着由图片静像、文字解说等二维方式向即时声音、即时视频图像相结合的三维多媒体影音进化的过程。而视频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可见、生动形象,这一原本被电视媒体所垄断的记录方式一旦被公民所掌握并不断传播,便产生了极大的意义。

  公民在网络视频新闻上的参与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在突发新闻事件中,新闻专业精神不被推崇,专业记者很难做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强调专业的拍摄和报道技巧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时,一位网名为“danta1990”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位于学校宿舍六层的地震现场,拍摄的同学甚至进行了现场报道,“现在是2008年5月12号2点29分(14:29),我们在成都…我们的大楼还在摇晃…”[6]。danta1990于当日14点55分46秒在土豆网视频,随即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在很短的时间内,点击率就突破了几十万。凤凰卫视、CNN、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都在报道地震的新闻中引用了这一素材,引发了极大反响。

  对于这种突发性的灾难事件,网络视频新闻在记录和报道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这种紧急时刻,电视媒体要即时记录下事件发生现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其他的视频拍摄工具,如手机等,具有方便、快捷而普适的特性,能及时记录现场状况。在这个视频短片中,新闻拍摄所追求的专业性等要求都变得不再重要,摇晃的画面、紧急的现场等都是对事件的第一时间的记录和见证。公民通过即时拍摄视频的方式弥补了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即时拍摄上的缺陷。在汶川地震时,公民视频新闻是现场报道的重要来源。在网络视频新闻发展越来越快时,多元的呈现方式被不断推到人们的眼前,即使是图片的堆砌和劣等的剪辑技巧都成为表达意见的重要方式,电视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开始慢慢不被推崇。

  其次,新闻把关人发生改变。在传统电视媒体中,把关人是其内部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对信息进行过滤或筛选,真正与公众见面的都是那些被挑选过的新闻、过滤过的信息,他们是“把关人”。但是在网络视频新闻快速发展时,把关人发生了改变,他们可能是视频分享网站的某个审查者,可能是门户网站的某个工作人员,但是,这与传统意义上严格的“把关人”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 网络海量的信息使得把关的难度变大,力度减弱,且网络中的“把关人”的评判标准更加多元,这与电视媒体有很大的差异。

  再次,议程设置的流向变化。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建立在传统的媒体环境基础之上,这个环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信息的与传播集中在少数专业媒介组织手中,专业媒介组织对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在传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第二,受众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专业媒介组织完全有能力对议题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排序,实现议程设置。第三,传统媒体容量有限,报纸有版面限制,广播电视有时段限制。[7]

  若以电视媒体与公民视频新闻来进行比较,在网络中,首先,视频的与传播已经大部分由网民来进行;其次,传统的电视“受众”是主动接收视频信息,从信息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再次,网络媒介容量巨大,不存在电视媒体中时段的限制。

  相较于电视媒体的议程设置,网络通过视频的方式可以形成自身的网络议程。当然,这种网络议程与传统媒体的议程是不能完全分开来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很多议题都是最初出现在网上,由一个帖子发端,然后在天涯等著名论坛上被网友广泛关注和回应,形成网络议程,接着议题从论坛流向传统媒体,又从传统媒体流回论坛,如此循环,并且当网络议程能够上升到传统媒体议程时中欧体育,它的力量会变得更大。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传统电视媒体的议程已经不能独立而为,它和网络中公民视频新闻的议程相互作用,以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应。

  第一,互联网新闻管制力度较传统媒体更低。网络中的视频资源越来越丰富,要进行严格的新闻管制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巨大,因此互联网的管制力度相较于传统媒体小得多。管制力度的降低使得视频资源的尺度更大,以往不能进入传媒领域的新闻很多能够在网络上出现,这也是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前提。

  第二,公民意识的觉醒。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认为,公民意识应该包括这些方面:自主自律、民主参与、权益保护、道德公益。在网络视频新闻快速发展时,直观可见且更加广泛的影像表现,更是激发了公众观影的需求和民主参与的愿望。

  现在,公民通过各种方式介入了民主参与的道路:新闻视频并上传、进行新的视频剪辑产生新意义、直接参与讨论、形成舆论或是转发视频以拓展公众参与人数。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提到,现在网民关心的问题主要包括收入差距、、公权力形象、司法公正、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央企等一系列公共议题。公民在观看过程之中参与到公共议题中,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对政府进行监督,公民意识不断觉醒。这是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政府议程的改变。在图一中,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议程出现了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这里还忽略了一个内容,即政府议程。近些年来,网络对公共事件的不断推动使得网络的力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很多公共事件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上炒得很热,最后上升到政府政策或态度的改变,如开胸验肺、钓鱼执法等事件。

  互联网中视频新闻的勃兴也是引发公共事件并改变政府议程的一个重要基点。互联网的加入,使得议程设置变得更为复杂多样,政府开始关注网络中的新兴群体的声音,并上升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这也是互联网,包括视频新闻的一个重大的意义。

  当然,为网络视频新闻不断唱赞歌的同时,也不要被冲动蒙蔽了双眼,我们要看到它存在的诸多问题。

  前面提到,在突发事件中,新闻专业精神往往变得不再重要。但是新闻专业精神的其中一点即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影像更易让人产生真实的联想,一旦虚假被看作真实,又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能产生的反效应是巨大的。

  而事实上,在网络中有一个趋势,即人们更愿意相信网民的视频信息,而非官方媒体。这也使得更多的人可能利用网民的信任与传播力量制造一些虚假新闻信息以牟取利益。

  “一个人的公民新闻天堂,是另一个人的地狱。”这是美国人对其日渐发展的公民新闻的一种评价。在网络视频新闻发展时,出现了各种冷暴力的形式。

  首先是个人情绪的随意宣泄。基于个人仇怨和情绪发泄的网络视频新闻,它的表现方式总是野蛮的、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某种反面情绪。其次是对他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互联网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视频的方式泄露隐私更是极其具象。当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遇到冷暴力时,对传播信息以及个人的伤害都是很大的。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更需要冷静的思维。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公共参与下网络视频新闻中,意见领袖的影响也很重要。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会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意见领袖的偏执也会左右受众的思想,意见领袖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多方面因素来客观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传统媒体视频新闻与公民视频新闻各有优劣势,是一种相互拓展、补充或反击的作用。因此,谈及视频新闻的未来发展,说“取代”是没有意义的。这两种形式会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虽说取代没有意义,但是视频新闻却还有一些可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针对传统媒体视频新闻,也是针对公民视频新闻。

  网民个体的“碎片化”以及网民群体的“碎片化”构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而公民视频新闻则是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的反映。公民视频新闻兴起之时就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而最初传统媒体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应对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但是,完整化的视频方式不适应于网络之一具有碎片思维的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也进行了一些整改。如金鹰网的芒果TV把新闻视频切割成小段来进行传播。但是,网络电视台等传统电视媒体的网站仍然主要以完整的视频来呈现。传统电视媒体要适应互联网的生存环境以拓展市场、获取更高的收益,必须学习互联网的语言生态,必须学会以碎片化的方式来切割视频。

  当然,碎片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聚合。表面的细分化和碎片化的背后,其实是存在聚合效应的。越是破碎就越是要聚合效应。互联网的出现从某种角度看就是把分散的报纸信息,电视内容聚合到一个新的平台上,于是网站成为重聚型媒体。因为有了网络可以把星星点点的分散需求又聚拢在一个平台上,形成新的共同的需求,并有了规模,利用互联网解决了重聚的价值。从物理属性的分散到内在的聚合和重聚,这是信息开放和平台化信息交流的结果。[10]

  信息量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元素。公民视频新闻在专业水准上与传统媒体视频新闻是无可比较的,但是公民视频新闻却仍然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原因就在于公民视频新闻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所获取的丰富的有用的第一手信息。信息量是视频新闻的一个重要基本点,当有充足的有用信息时,信息如何呈现,画面是否摇晃,是否清晰,解说是否专业等都变得不再重要中欧体育。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体在新闻播报时常采取花哨的表现方式,如不断变换角度来防止画面的呆板乏味,这是新闻传播的一个误区。

  事实上,当有用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压缩其他元素而成为主导新闻元素。在互联网视频新闻的传播中,有用的信息量也是视频新闻可看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公民视频新闻要获得大众的普遍接受,必须以加大有用信息量为前提,而非流水账式的记录。

  虽然碎片化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却容易带来碎片化思维。在缺乏主流意见引导的网络碎片化时代,网民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潮流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11]网络碎片化倡导的是一种个人“主体性”的提升,自我中心思想的产生造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缺失,导致了受众在精神上的无归属感,产生一种空虚、飘忽无根的感觉。这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在为我们带来个人满足的同时,也在我们的身边潜藏下了不安定的伏笔。

  在网络视频新闻飞速发展之时,传统媒体学习互联网的传播策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是应当的,但是就像书籍一样,完整性的视频不能随着互联网的碎片化趋势而丢失。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事物总是瞬息万变,一不小心就被落入了时代的尾端。

  当其他视频新闻终端,如手机不断强大时,能够以流畅的速度和清晰度观看视频新闻时,那么视频新闻则会拓展到此媒体。拍摄后直接发送,视频新闻将会以更加便利快捷的形式来呈现。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政府的网络管制等,现在政府也针对网络出台了一些管制措施,制度的变化是未来视频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视频新闻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网络本身发展趋势及动因,也要关注其他附加变量,如政府政策等。

  概之,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止的潮流,它必将给传统媒体和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是新兴事物在成长的同时也会伴随滋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对它的关注与研究定会成为必然。因学力不逮,笔者所论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从而促进网络视频新闻更健康地发展。

  [3]吴信训、王建磊:《我国互联网上公民视频新闻的传播解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08期.

  [4]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国际新闻界,2005年01期.

  [7]丁柏铨、曾响:《论新闻传媒表达民意――以2007年五大公共事件的报道为例》,今传媒,2008年 08期.

  [8]图示参照:丁柏铨、曾响:《论新闻传媒表达民意――以2007年五大公共事件的报道为例》

  [9]欧阳悦悦:《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现象探析》,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